“那你先上机吧。”
青子笑了笑,道“好”便去了。
我意识到为何云姐如此坚持地跟我辩驳了。
青子上机时,我在配体系,鹃姐见金属块摆在台面上,提了一嘴:“你知道配体系要在冰上进行吗?”
“我知道。”——就在一个钟头前,她见样品放在台面上时,说了同样的话。而我稍解释了句便把金属块放回冰上。放冰上配制,一来操作起来有些不方便,二来我过去试过不在冰上进行、也没啥影响,索性便放台面上了。听师姐又来念叨,我半自言自语、半说给她听:“其实我之前试了,不放在冰上也没事——”
没容我进一步解释,她便打断:“说明书上都写了,在冰上操作,你还要和我争。”
我十分气恼,今天都要来找茬是吧?怎么你们改说明书的操作就是“简便办法”,我改就是“说明书上都写了”?急恼之中,突然爆出积压已久的话:“那说明书上还写着要避光呢?怎么不避光?”
“是要避光啊。”她慢慢走远。
无奈之下,我竟搬出了周老师作论据:“我之前避光的时候,周老师也是说不用呢。”
“本来就要避光啊。”她轻描淡写地走远了。我仿佛怀了十个月的委屈在身上。
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:能力不行的人偏偏掌握领导权。这或许是许多人跳槽的一部分原因。我念本科时的硕士师姐跳槽便因为此。
鹃姐一直勇于直面难题,积极解决问题,我佩服她也在于此。同时,她也有她无法克服的局限性:她有些要强。这一年多,她勤奋做实验,但结果寥寥无几,根本原因是她的课题太难了,但重要原因是她只顾着学“怎么样”,而不知道“为什么”。她知道步骤,不知原理。我原来好奇,于力也是懂原理的,带师姐这么久,怎么不跟她说说、提醒提醒她,便问他。得到的回答是:“我跟她说过,发现没用。有些东西要慢慢做才理解,还有些东西——”他笑了笑,话头一转:“你看她虽然不知道为什么,不也会了很多实验吗?”
我内心有些黯淡。鹃姐对于力,常常赞不绝口,夸他什么都会,跟他在一起也很开心,两人整天乐呵呵的。她可能永远听不到于力对她的真实评价,永远的“傻乐”吧。
而我呢,是“傻悲”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