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找个有文化的搞,难道找没文化的?
有人在下面说怎么不找知青,他们还是大城市来的呢?
“你傻啊,人家哪能一心为村里办事,而且你愿意被外来人说教?”肯定还是熟悉的人更自然些啊。
学的差没关系,丢人总丢不到外头去,再说大多数知青自视甚高,那瞧不起人的样子,才不乐意被他们说教。
而此时在无人注意的角落,一双仇恨的眼睛死死盯住墨染。
就这样墨染顶着全村人的希望走马上任,墨奶奶尤其骄傲。
不过回到家她越想越不对劲,宣传工作?扫除文盲?
这活不还是教书吗?从教小孩变成教大人?
一瞬间老太太就不淡定了,说了不教书的嘛。
村长咋个能这样?当然不管她怎么不情愿,村长在大队在村民面前表态了,再怎么不愿意也得接受。
散会后墨染被村长留了好一会,商讨这活该怎么开展,没办法每次去大队开会,他们村都是扫除文盲工作的反面教材。
村长的意思是,每天吃过晚饭,大家都到晒场来集合学习,具体学习什么内容进度,就由墨染全权安排。
他不知道从哪搞了快小黑板,弄的有几分像模像样的意思了,队里的意思是年满15周围以上的文盲,或者半文盲都要参与。
村长贴心的统计了人数,名单交给墨染的时候,她真想表演一个当场逝世。
整个村里除了15周岁以上基本都是文盲,虽说是自愿的形式,但村长说了让大家多少学一点,这样走出去也好看点不是。
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墨染的工作量,不过村长也很大方,他给墨染上一天工给10个公分。
要知道这年头男的一天撸起袖子加油干,满打满算也就只能得10个公分,女的一天最多不过8个。
好在是晚上上课,这事也已经板上钉钉了,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。
墨染开始备课,这里太落后了,文化思想落后,就注定经济永远落后。
月上中天,墨奶奶起来喝水,远远的看到孙女房间煤油灯,忽明忽暗的跳跃着,她还在伏案写东西,老太太既心疼又骄傲。
她起身去厨房点起火来,给孙女煮了个红糖鸡蛋。
这一刻那个身处云端之上的帝君,在这个深夜油然而生出一种感觉,或许她想错了,不应该仅仅定义为任务,那些爱与呵护绝不是任务能给的。
她应该也必须回应这样的爱,替原身替她自己。
她反手握住奶奶的手,拉着老人坐在身旁,在不那么明亮的黑夜中,她早已发白的头发清晰可见。
“奶奶我没事的,您看现在村里谁不羡慕您养出来的孩子。”
原身是老太太一手带大的,自己养大的孩子怎么心疼都不为过。
老人因为常年劳作,手指像粗糙的像砂砾一般,轻柔的拂过她的发丝。
“好,奶奶当然知道我们囡囡最优秀,不过凡事有个度,别熬的太晚你年纪小不知道,等老了就该难受了。”
老太太临走不忘叮嘱墨染,趁热喝掉红糖鸡蛋水。
从墨染开始正式上工以来,墨家每顿饭都会多个荤菜,有条件的时候会割点肉,实在不行也会炒个鸡蛋啥的。
尤其是晚上,老太太会特意给孙女开小灶,特意等孙女回来再吃点。
墨染开始给村里扫盲之后,每天都是披星戴月,忙的脚不沾地。
她教书不像一般的老学究,因为普遍是成年人,即便15岁的少年也都很早熟了,不能以后来时代中的角度来看待。
他们基本都有自己固定的思维,端坐着让他们老老实实学很困难,因此她在课堂上引经据典,讲的生动有趣。
台下的人如出一辙的专心致志,生怕自己漏了什么没听到。
连墨爸都听的津津有味,他看着台上的女儿骄傲不已。
身边的人看着他满是艳羡,“老墨啊,你真是有个好女儿,这丫头不错。”
没什么文化的人,想不出更多的溢美之词,他就觉得墨染这丫头是真真优秀,这样的人物走到哪都会发光。
这不~
人家只是做着一件在常人看来,再简单不过的事情,但人家就能做的与众不同,能做到让人心服口服。
墨爸在台下一边听一边止不住点头,本来他都马上五十了,还参加什么扫除文盲,觉得怪不好意思的,但是老娘勒令他,自家闺女现在负责这个,他这个当爹的更要起到带头作用。
加上闺女晚上一个人回来,大家都不放心,索性就安排墨老爹一起去学习了。
这样下了课跟闺女一起回来多好,墨老太太给安排的明明白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