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繁体版 简体版
笔趣阁 > 种田带崽日常 > 第41章 第四十一章

第41章 第四十一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从日暮到黎明时分,崔晚听着屋里一阵一阵的痛呼声整夜没敢合眼,她知道妇人生产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风险极大,心里只盼着李巧云能顺利生下孩子,母子平安。好在在第一声鸡叫声响起的时候,一声有力的啼哭响起。

“生了,生了。”稳婆抱着孩子出来的时候,院子里紧张的气氛陡然流动起来。

担忧妻子,在门外守了一夜的林槐身形踉跄两下才凑上前,只是这个时候马元心和林家几个妇人已经围过去,反倒是将他这个当爹的挤在外面。稳婆掀开襁褓衣角让众人看:“是个小子。”

“哎哟,是个小子啊!”

“巧云还一直念叨要个女儿,这下可不成了。”

“这有什么,儿子女儿都一样。”马元心喜滋滋的从塞给稳婆一个红封,“我家巧云怎么样?”

“精神头不错。”稳婆说了一句,然后将视线看向林槐,“孩子爹来看一眼,我就抱回屋挨着亲娘呢。”

“这就来。”

林槐一说话,几个妇人笑着让开道:“哎哟这可闹笑话了,孩子亲爹还没见着孩子面了。”

“快瞧瞧,多俊的孩子。”

林槐紧张的不知道手脚怎么放,眼睛也不知道往哪看,磕磕绊绊了半天问:“我进去看看巧云。”

“哈哈,疼媳妇,孩子都不看一眼。”旁人妇人低低笑起来。

被众人一打趣,林槐反倒没那么紧张了,继续说:“我进去看巧云。”

媳妇生了孩子,不稀罕孩子稀罕媳妇的丈夫,稳婆没见过几回,她抱着孩子乐呵道:“也成,以后少不了小两口带孩子,进屋你俩我一道教你们。”

历来请了稳婆是要包个红封,以示感谢,除此之外还要留稳婆吃个饭。趁着稳婆交代小两口的功夫,崔晚和另外一个妇人在厨房里将切好的肉菜倒下锅开始炒菜,小炉子里则温着鲫鱼豆腐汤,半夜李巧云喝了一碗,还剩下半炉子打算等一会煮碗面送进去。

太阳出来的时候漫天云彩,这个时候不着急,林槐驾着驴车慢悠悠地送稳婆回去。崔晚帮着收拾好生产用过的剪刀,木盆和布,才带着崔小小往村后走。

“娘亲。”走到半路,崔小小突然喊了一声崔晚。

崔晚偏头,问道:“怎么了?”

“没什么,就是想喊娘亲。”崔小小说着,眼睛里却是蓄满了泪花,“娘亲。”

不知怎的,崔晚像是知道了缘由,蹲下将崔小小搂进怀里,心里想到了那个柔弱又坚强的女子:“娘亲最爱你了。”

“小小也爱娘亲,呜呜呜……”

没过几天,三只母鸡都开始生蛋,刚开始几天鸡蛋不大,但平日里崔晚将母鸡照料的极好,没过几日生的蛋就大了许多。

这日,崔晚捞了几个鱼笼起来,鱼笼里面抓到了几条巴掌大的鲫鱼,刚好鸡蛋也攒了十来个,就一道装好送到林家去。

“刚好崔姑娘来得巧,我正说来你那问问有没有鸡蛋。”马元心挎着篮子刚出门几步就撞上过来的崔晚,看到她提的篮子,高兴的说。

崔晚一手提篮子一手提木桶:“有十八个鸡蛋,有大有小,这我还抓了几条鲫鱼,给巧云姐炖汤喝。”

“这段时间崔姑娘费心了,来,进屋我把鸡蛋的钱给你。”马元心拉着崔晚说。

“林婶,给钱多见外,你帮了我和小小那么多,这点鸡蛋算什么?”崔晚记得马元心的好,无论如何自己还是原主,还有小小,对方都帮了自己很多,又岂是十多个鸡蛋能还的清的。

“要给,要给。”马元心收了笑,认真的说:“你要是不收这个钱,这鸡蛋就提回去,我不要了。”

“林婶。”

“知道崔姑娘有心,但鸡蛋是好东西,你娘俩攒着没吃留给巧云,婶子都记得。再说,这鸡蛋的钱咱家还是拿的出,莫非崔姑娘看不起我家,觉得吃点鸡蛋都给不起钱?”

马元心这话就重了,崔晚无奈道:“成,不过我这鸡蛋有大有小,价钱肯定不如镇上。”

“这有什么,鸡蛋大小都不是一样吃。”马元心拉着崔晚进了屋,又从堂屋里端出一碟子点心来,“昨儿巧云娘家来人带来的,巧云吃了两个嫌弃太甜了,你们娘俩尝尝。”

点心只有拇指大,白糯的面上点了几颗花生碎,崔晚吃了一个,确实很甜,但很香。

这边马元心已经数好了铜板,她有麻绳将铜板串起来:“十八个鸡蛋,七十二文钱。”

“林婶,这也太贵了,我的鸡蛋不值这个价。”

如今世面上的鸡蛋大多三四文钱一个,没想到马元心直接按四文钱一个给。崔晚当即就挡住马元心的手:“婶子,头几天生的蛋太小了,给两文钱一个就成。”

“崔姑娘,你不收婶子就生气了。”马元心强硬的将钱塞到崔晚手上,“鲫鱼汤下奶,这几天我和你林二哥忙不过来,累的你费心抓鱼送来。婶子知道你记情,婶子也记情。”

“收着。”

话已至此,崔晚只好将钱收下,只是心里想着等过些日子孩子办满月的时候,买点合适的礼送来。

李巧云生孩子的时候巧,气温慢慢降了下来,坐月子也没有那么难熬。但对于崔晚娘俩来说,却是越发紧张。

“咔嚓”一根挡在面前的树枝被折断,崔晚背着半背篓草药,脚下小心翼翼地踩实山石才往下走。

前两天下过雨,山里的石头上长了青苔,不小心就得滑倒。

“我记得前面就有核桃树,不知道来得晚不晚。”崔晚伸手接住崔小小才继续在前面带路。

要说这核桃树崔晚早就忘了,还是那天去镇上买米糠才看见巷子口玩耍的小孩子在吃,才想起自己曾经在山上见到过核桃树。

“那边。”山里的核桃树长了很多年,远远地崔晚就看见不远处树梢上挂着核桃。

核桃树挨着前山,附近村子的人都知道,崔晚到的时候矮处的核桃都被人打了下来,只有树梢上还挂着一个个圆溜溜的核桃。

“小小你看看这周围有没有他们捡干净的。”崔晚一边说一边放下背篓,左右巡视一圈,今天她上山除了挖草药之外,就是为了找核桃树,但是山上的路不好走,她也没有带竹竿子,想要打树梢上的核桃就只能就地取材。找了好一会才找到一根合适的树枝,崔晚将其砍下来当棍子用,“小小,你站到那边去,护着脑袋。”

“知道了,娘亲。”崔小小篮子里面装了几个核桃,都是前面的人没有发现的漏网之鱼。

试了试棍子的手感,崔晚又砍了一根树藤绑住棍子的一头,树藤另外一头系在在腰上,然后将碍事的衣摆扎进腰带,崔晚就开始爬树。

“小小,护着脑袋。”崔晚爬上树,站稳了就开始用棍子敲树梢上的核桃,顿时一阵噼啦啪啦声,核桃不停往下掉。

核桃树再往上爬就不好爬了,崔晚也不敢冒险,心里打定主意回去砍根竹子上来,争取把其他的都打下来。

树下,崔小小将篮子放在手边,两只手捡起核桃不断地往篮子里面扔。没一会篮子就装满了,她又鼓着劲提着篮子倒进背篓里。崔晚下了树也没有闲着,这棵核桃树旁边还有两棵小一点的核桃树,上面都有核桃,今天既然来了,就得多打些核桃回去。

最后,三棵树的核桃将背篓装的满满当当,崔晚背着下山的时候还遇见几个带着竹竿往山上走的村民,看样子也是上山打核桃找山货。崔晚心里叹了口气,大概剩下的那些核桃等不到她明天来了,不过这些都是天生地长的,谁打去都一样。

新鲜的核桃还得剥去外面的青壳,知道青壳上的汁水会把手染的漆黑,崔晚也不在乎,毕竟早点把核桃剥出来晒干,到了冬天才有的吃。

翌日一早,院子里铺开的竹席上晾满了核桃,今天看样子天气不错,要是后面几天都是这天气,估摸着要不了几天就能晒干装袋。

“崔丫头。”

“崔丫头。”

姚良玉来的时候,崔晚和崔小小正在屋里准备要带去山上的干粮,天气渐入秋色,想必很多山货也该长成,崔晚想着能去山上找些回来攒着过冬。

“阿嬷。”听到姚良玉的声音,崔晚立马回了一声,然后起身往外走,“阿嬷,你来了,快进屋坐。”

“不了,不了。”姚良玉脸上全是笑,“快点带上东西跟我走,隔壁村有人卖地。”

卖地。一时间崔晚顾不得还要去山上找山货,连声道:“这就来,这就来。”

这些日子买米面和米糠花了不少钱,但不时上山挖草药,找菌子野菜去镇上卖,零零总总加起来,虽说没有余存但也不至于花老本。唯有一次动用就是之前换屋顶,花了二两多银子。

“这户人家是杏花村的,就生了一个女儿,那姑娘嫁得远,这两年老两口上了岁数,女儿女婿要接他们过去照顾。”姚良玉在前面带路,一边说:“这户人家田地都有,听到消息的时候田已经卖了,只剩下地还在,我让你刘凤婶赶过去看了。”

杏花村就挨着杏源村,就连田地都只是一条小路相隔。到的时候地旁边站了一大群人,不过更多的是来看热闹,毕竟买田地是一笔大钱,手里没几个钱的都不敢下手。

“娘,崔姑娘。”看到姚良玉她们过来,在人群中的刘凤挤过来,“地有一亩半,正有一家人在和主人家谈价,要买一亩地。”

“不知道这家人要的价钱是多少?”听到有人卖地的激动很快变成一盆冷水,一路上崔晚都在想对方会要多少价,担心要是价钱太高买不起该怎么办。如今一听刘凤说,更担心了。

“一亩地十一两银子,贵是比其他的贵,但主人家说了,十一两银子连带着地里种的庄稼也一块卖。”刘凤看了一眼周围,压低声音说:“我看这价钱合适,这地离水渠近,地里种的苞米和地薯也好,不亏。”

姚良玉抻长脖子往地里看了几眼,见地里种的苞米和地薯茂盛青绿,一看就知道主人家照料的很好。不过照顾的再尽心,地不好也没招,但这要的价钱确实不便宜,“确实不亏,崔丫头你怎么看?”

“十一两银子。”崔晚抿抿唇,为难道:“我手里没那么多钱,婶子,不知道那剩下的半亩地是多少钱?”

“六两银子。”刘凤比了个数,“不过这半亩地不在这处,在前面山脚下。不过依我看也能买,是块良地。”

那半亩地也有人在相看,刘凤一说,崔晚就快步往那边赶过去。这半亩地正如刘凤说的那样,是块良地。而且这块地里种的庄稼也不差,若是买下,今年过冬也能踏实很多。

“还成,比不上刚才那块地,但也不差了,就是挑水要走远点。”姚良玉看了地里的庄稼,又弯腰抓了一把土揉散,见泥土不板硬,满意的点点头。

“我买。”崔晚也心动,思虑半刻后就下了决定“这块地我要了。”

打定了主意,四人又快步往回走,到主人家跟前的时候那一亩地已经卖出去。主人家是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,他们望着卖出去的地抹了抹泪,这些田地都是他们年轻时候打拼出来的,如今卖给别人难免不舍。

“老婆子别哭了,咱们是要去和孩子团聚的。”老汉也哭过,但他知道女儿和女婿都孝顺,自己老两口岁数大了,孩子们不放心时常过来照看,但女儿嫁的远,一来一回太耽误时间,还不如听孩子安排,搬过去一道住。

“我知道,我知道。”老嬷点点头,也想到女儿女婿孝顺,两个外孙也孝顺,顿时就顾不得难受,重新绽开笑颜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