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道:“你知道RIPA裂解的原理吗?不知道可以先补充基本知识,而不是在这胡说八道。实验室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做WB,你不懂,可以去问别人。”
她继续道:“这才几天啊,蛋白又不标上去。
“这个实验如果你不想做,可以跟我说。
“这个WB实验先不做了。”
我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“明原理”,却被她在这点上抨击。我多想解释:这次结果都看不得,还要标上marker吗?但一想到她可能觉得:标不标,是态度问题。也就没解释了。
“这实验如果你不想做”——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判断我不想做的。她总是轻易下判断,她的世界里好像只有一种可能性。我实在理解她的状态,我以前似乎也是如此,我以前挺顺利的。
我想,或许我不该赖在这不走,对双方都无益。我无法为她提供她期望的价值,她无法让我在工作中收获成就感、快速成长。做得好时,她轻描淡写一句“最近都没什么问题”;做的不好时,她总觉得是你人的问题,要么是你操作有问题,要么是你没好好反思。
我或许是得走了。可是还有些犹豫。每月交房租的日期到了,房东没发来信息,想必王强已经跟他说了退租的事吧。我的房子还没找好。另外,要是裸辞,还真有些担心三个月、六个月找不到工作。往坏的说,这周围只有这一家生物医药单位。要是没找到工作,租房签6个月,到时又得克扣押金。往好的说,这家单位有几十个课题组,机会还是挺多的。
我似乎习惯了她的误解,因此,这次也并没有出现激烈的情绪,只是淡然接受。又或者,我对世界更加顿感了。
说到争辩,我觉得宇文做得很好,他不常与人争辩。上次卜融老师跟他聊天时,我问说了什么,他回:“都是她一顿输出,我就跟着附和。”
我似乎困惑了。争辩,还是附和,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如果附和能为我们减少人际烦恼,我为什么选择争辩和坚持呢?或许,我始终不想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吧(给自己贴金的说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