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子自幼与父母在铺里学习经营,也会去作坊练就手艺。
次子据说自幼聪慧,父亲想着家业已有长子继承,便令次子专心学习考取功名。果然,次子才13岁便中了秀才,一时在钱塘县乃至整个杭州府都名声大噪。虽说最近一次考试未能取得名次,但父亲安慰次子不要气馁,好好学习,下回再试。
前一日清早,父亲李大石就和长子李式铁去剪刀铺里了。母亲萧氏是与父子一起出门的,当天回了趟海宁娘家。只留得次子李式钢一人在家读书。
萧氏的娘家有个小作坊。娘家有几个同族兄弟都是铁匠,见妹夫开的剪刀店生意日渐兴隆,于是都开始帮着妹夫家做事。此次这位萧老板娘回娘家,便是要去取些新设计的理发用的剪刀样本。
萧氏娘家就靠着江边,因此早晨渡船一去,午后渡船一回,很便利。她下午回来时,先去了趟剪刀店,把从娘家带回的物件放下,又与父子俩一齐回家。
待得三人到家门外,萧氏叩门唤次子开门,却迟迟无人应门。她推门,发现门从里面锁得死死的。
后来长子李式铁从邻家借来梯子翻墙而入。李式铁立刻开了院门,李大石与萧氏见天色已暗,屋内却一片漆黑,未曾点灯,便已心下暗惊。
三人赶紧进屋,却发现次子李式钢竟悬在梁上。脚下一把他平时看书坐的椅子倒着。
萧氏素来最疼爱次子,她顿时腿软坐在地上,面色如土。
长子李式铁见状大呼救人要紧,他赶紧又搬来梯子。及至将弟弟从梁上解救下来,却早已没了气息。
老父母呼天抢地,实在不明白怎么李式钢好端端地在家读书,突然就寻了短见呢?
萧氏抱着幼子痛哭一阵后,一旁的李大石突然讲,吾儿不是自尽,吾儿定是为奸人所害!之后便拉着发妻萧氏一同去报官。
衙门接了报案,迅速派王正裘与何悲到李家察看。
王正裘向李家三人及看热闹的邻里问了一圈,得知李家大门确实是从里面用门闩锁上的。由于清晨父母长兄三人出门,料得次子在家读书,因此未曾从外面上锁。王正裘便在屋内观察,看是否有贼人翻找的痕迹,因为不能排除有些功夫高强的飞贼,能够翻墙而入。
然而屋内并无翻动痕迹,钱财也未丢失。
另一边,何仵作仔细看那悬梁少年的脖子,见到确实有两道陷进去的压痕。但奇怪得很,悬梁自尽的人,只应是颌下有勒痕,这少年后颈却明显也有压痕。难怪李大石说这不可能是他自己悬梁,另有奸人算计。
因为李大石的剪刀店在大井巷里小有名气,加之死人的消息天生就长了飞毛腿,一传十十传百,周边许多人都来围观。
一群人乱哄哄地挤在院门外,及至戌时都快过完了还没散去。
王正裘带着李大石一家三人走出院门,说死者李式钢的尸体会先抬走,明日仵作还要细细查验。接着便用他带来的大锁将李家大门锁上了,人群才终于散去。
李大石当夜带着妻子入驻客栈。三人心焦,一夜未眠,只等着次日再与官差会面。
*
何乐在这一世发现自己只能从婴儿的身体开始长大,就决心要比上一世更注意从小锻炼。
三岁以前张妈还觉得这个小囡很乖巧,很好带,谁晓得三岁以后就开始让她头疼了——好像以前的乖都攒到现在,成了加倍的顽皮。
这个晓荷,一个小姑娘家却不爱女红,就爱爬树,上屋顶,翻土墙。每天跑跑跳跳,一刻不停。平时最不愿意呆在家里,只要有点机会就闹着要跟着大人出去玩。就算是静下来,也是搞些敲敲打打的木工,做玩具什么的,对针线活儿却一点也没兴趣。
好在也不会做甚么坏事,顶多就是爱动了点。张妈叹气。
张妈不知道,只有几岁的何乐现在不能独立出门,做不了太多的事,何乐觉得如果不让自己忙碌起来,空虚很快就会吞噬人的精神。
而她如今如果在写字或者别的什么方面表现出超乎同龄人的天赋,未免会引人瞩目,太危险了。所以,也只能锻炼体能了。
至于大井巷,何乐也不是头一次来了。上个月张妈还带她来给父亲抓药。
何乐很喜欢大井巷。她没想到,自己能见证这一条古巷的三百年。毕竟,她在上一世到钱塘时,看到的大井巷可完全不同呢。
大井巷不算长,但街市热闹。东通鼓楼,西出河坊巷,说是因有一眼五代吴越时之古井而得名。老人家说,古时候这里叫做吴山井巷,因为井底与吴山的泉脉相通,似乎近一两百年才改叫大井巷。
因为大井之寒泉有名,来往的人多了,这条巷子便也繁华。一开始说是用泉水煎药可治百病,于是有了些药号和饮食店,之后剪刀店、筷子店、木梳店、伞庄、钱庄……等等,商号便是如雨后春笋一般。大家都道是只要用了大井之水,就可以让财气快速聚集。
但凡是商号,又有几家不需用水的呢?不过这大井的井水也神奇,不但终年不竭,且千年用之不尽。这条古巷的人气也因此越发旺了。
四人进了城南鼓楼的大门,沿着石板路入内城。
王正裘将张妈与女儿送至大井巷口,便与何悲一同快步向李家去了。